团队负责人:张华峰
团队主要成员(正在建设中):张华峰,李林强,施琳,郭海文,陈康健,黄盈盈
一、团队建设背景
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南北跨度大,地形地貌复杂,物产极为丰富。秦巴地区生态环境优越,生物、食品、中药资源丰富,是闻名全国的“生物基因库”、“天然药物库”和特色资源食品宝库。
秦巴地区拥有丰富的药食同源资源,可以广泛用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或大健康产品创制,在预防、改善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疾病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其中,“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的条文规定,确定了药食同源物品的定义,为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我国高度重视发展药食同源产业。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指出,要加强“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开发营养均衡、养生保健、药食同源的加工食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充分利用生物、仿生、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一批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利用高通量多组学等现代生化理论和技术,结合食品工艺(工程)学等方法,开发秦巴地区药食同源资源,研究秦巴地区特色资源食品,对于国民健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为了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学院提出了“一头两翼”的学科发展规划,即以“食品营养学”为学科“牵引”领头,以“食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秦巴山区资源食品研究”为两翼,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培养高层次食品专业人才。经学院领导、专家反复思考和凝练,结合学院现有基础条件和学科优势特别是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俄食品与健康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发展建设,决定成立秦巴特色资源食品创新团队,给学院学科建设以及食品工业、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秦巴山区特色药食同源植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2)新资源食品、富硒食品研究与开发;
(3)精准营养与饮食干预研究;
(4)“丝绸之路”食品科技与文化研究。
三、团队成员(正在建设中)
张华峰,中国科学院博士,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俄食品与健康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带头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青年教师委员会委员(第六届),bat365在线平台官网学术委员会委员,bat365在线平台官网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陕西省委组织部委派挂职),陕西省“三区”科技人才,全国科技活动周先进个人。兼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阿联酋University of Sharjah自然科学项目评审专家,美国《Journal of Food Biochemistry》等国际SCI期刊审稿人。2001年参加工作(高校教师),2008年以“引进人才”形式进入陕西师范大学工作。2012年,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通讯(Correspondence),标题为《Asian medicine: protect rare plants》(SCI收录,入藏号:WOS: 000299726000023),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保育与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简短评述。迄今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SCI一区,IF=5.531)、《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SCI一区,IF=3.208)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主编著作1部,主持制定省部级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数项。曾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奖、陕西省优秀科普作品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陕西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研究生招生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中药学等,研究领域包括:(1)食品营养与安全;(2)保健食品、富硒食品研发;(3)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4)中药活性成分筛析。
李林强,bat365在线平台官网副教授,博士。2012-2013年在美国北亚利桑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主持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农业科技创新与攻关项目、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农业厅现代产业体系项目等,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任务,参与企业产品、工艺和质量控制技术研发等科技服务。2019、2013年各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5年获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年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在SCI、EI及核心级别以上刊物发表文80多篇,参与出版学术著作4部和发明专利4项。研究领域包括:动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组成分析及功能评价;动植物贮藏加工过程有害因子形成及抑制机理分析;婴幼儿配方食品设计及其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水平的功能评价。
施琳,bat365在线平台官网特聘副研究员,博士。2010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产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产化学加工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瑞典农业科学大学食品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7-2019年在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起在bat365在线平台官网任教。近三年在《Diabetologia》、《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Bioinformatics》、《Journal of Nutrition》等发表文章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是围绕精准医学和精准营养研究热点,开展以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宏基因组以及多组学融合技术为基础的大规模人群队列、饮食干预研究,以及动物试验和体外活性靶点分析检测,包括运用高通量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筛选慢性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相关代谢生物标记物,探索饮食与环境因素对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以及高纤维食物对心血管代谢疾病相关因子的作用。
郭海文,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曾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社会科学评论》、《武汉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大学丝绸之路教学新探》等论文多篇,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要从事“一带一路”食品、医药文化研究工作。
陈康健,陕西师范大学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曾主持陕西省协同创新项目、陕西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等科研课题,参与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计划项目、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等课题。主要从事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工作。
黄盈盈,陕西师范大学中俄食品与健康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助理。201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英语国家六级水平,并通过了剑桥商务英语中级水平测试。曾在河南淼雨饮品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必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工作,参与研制了铁皮石斛饮料、芦荟矿物晶等大健康产品,发表论文数篇。主要从事食品与健康科学研究工作。
四、团队依托平台
秦巴特色资源食品创新团队主要依托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中俄食品与健康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俄食品与健康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陕西省科技厅批准立项建设的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陕西师范大学首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网址为:http://ijrc.snnu.edu.cn/ 。